矿业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矿业工程学位点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位点,也是泛亚·电竞官网的传统优势学科,始建于1979年,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鲜明办学特色,是全国唯一培养化学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学位点。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们矿业工程学科排名71名,为湖北省属高校唯一进入百强学科。目前,矿业工程硕士学位点已形成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理论与工艺、磷资源绿色高效分选、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绿色提取、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复杂难处理铁矿低碳精细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磷矿分选、稀土提取、选矿药剂和设备集成创新等都形成了明显的特色。本学位点依托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项目,开发磷矿新药剂在湖北市场应用达70%以上。
1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学位点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献身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与矿业工程学科相关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理论及技术、矿山岩层控制、矿山灾害及防治、矿物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矿山安全管理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发矿业的决策与优化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2学位标准
能够运用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技术经济学、现代采矿技术、矿山采动损害控制理论、地质学、现代矿业信息技术、高等选矿学、试验研究方法、过程参数检测、矿产资源及其加工利用、矿山岩层控制、矿业系统工程、矿山安全技术,解决矿业工程领域、资源与环境等相关方面工程问题。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2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学位点共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矿业经济管理四个专业。采矿工程专业下设八个方向:01.矿床开采理论与技术;02.溶浸采矿理论与技术;03.深部开采岩体力学;04.充填理论与充填材料;05.地压理论与技术;06.爆破破岩理论与技术;07.矿山生态修复;08.智慧矿山技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下设九个方向:01.矿物界面分选理论与工艺;0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03.矿物材料;04.矿物生物和化学处理;05.矿物选冶一体化;06.二次资循环利用;07.选矿自动化与智能化;08.选矿药剂;09.烧结球团理论与工艺。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专业下设七个方向:01.安全评价理论与应用;02.系统安全与计算机应用;03.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04.矿山灾害防治;05.矿井通风与安全;06.职业危害控制工程;07.矿业应急救援理论与技术。矿业经济与管理专业下设三个方向:01.矿山项目管理;02.矿业经济;03.矿产资源评估。
2.2师资队伍
学位点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2021年培育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院9名教师(郭文达、路漫漫、唐远、刘顺红、周芳、邓祥意、邓博纳、阮耀阳、贾金龙)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2.3科学研究
2021年度,矿业工程一级学位点在研项目92项。新增纵向项目17项,新增横向项目28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其中重大研究项目(培育)1项,面上基金项目12项,青年基金项目11项,国际交流项目2项。最终获批国家基金项目9项,包括国家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培育)1项、面上基金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基金委中德优青学者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截至2021年12月12日,科研经费入账经费1208.978万元,其中纵向入账经费519.28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6.287万元;横向入账经费679.79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7.291万元。202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稀土协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21年度“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4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篇、二区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明专利转化10项。参编行业标准《湖北省社会应急力量能力测评标准》1项。
2.4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积极参加学术平台的建设,利用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有利因素,在湖北三峡实验室立项建设中,荣获第一参建高校,本学位硕士点博导、硕导池汝安教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聘为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
2.5奖助体系
学位点不断完善奖助体系,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2021年度,学院共有41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校友奖助学金等,获奖总金额157.36万元。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动态评定机制,每年一次评定当年奖学金,依据奖学金评定细则,严格遵照学生自主申报、工作小组资格核定、学院评审委员会评议、全院公示、上报学校的评审流程,确保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学院还设有研究生助管岗位,进一步完善奖助体系,实现帮扶的同时提供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3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2021年度本学位点共录取78名硕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制定2021级研究生分配方案并完成了2021级研究生与导师的双选工作并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目前研究生在校196人(含非全2人)。
3.2思政教育
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学院“大思政”格局。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强化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二是努力营造“思政”氛围,突出融合,不断强化思政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三是提升教师思政技能,强化专题培训、学科讨论、学习研讨、传帮带等手段,把思政引领融入教学和学科建设,教师能力得到提升。四是发挥教师学科团队合力,坚持凝练学科方向,凝聚集体智慧,提升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3.3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
学位点年度共开出《安全工程科技英语》、《烧结球团理论与工艺(全英文教学教学)》与《稀土元素化学》等41门课程。各位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除了更多地注重集中授课和课堂讨论这些传统授课模式的运用外,还利用作业调研以及自主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形式中选择撰写论文的占67%,出卷考试占22%,其它考核方式占11%。完成2022年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查,新增校聘硕导4人,新增院聘硕导2人,根据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对新增硕导展开了传帮带的培训,指定老教授一对一协助新增硕导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
3.4学术训练与交流
2021年度获批学校第十二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26项,结项21项,申请延期2项;第十三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申报46项。学院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矿工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获批校级研究生教育项目2项;聘请外籍教师、海外学者为研究生讲座3次,研究生参加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18人次。学院以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参与了湖北三峡实验室建设,召开了《磷石膏综合利用和无害化高峰论坛》。
3.5质量保障
通过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老师相互听课、教案检查、现场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召开期中教学检查教师学生座谈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制定了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后确定选课;研究生毕业论文100%送外单位匿名评审,并采取双盲答辩的方式,有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3.6学风建设
不断强化研究生管理投入保障与服务支撑,保证优良学风。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1名,构建了“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方育人体系,充实研究生基层管理力量,全方位落实落细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和教育。坚持进行一生一档案、周日和节假日晚点名等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对研究生培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3.7就业发展
2021年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参与度高,效果好。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00%,高端就业率65%,考博录取率6.25%。
4服务贡献
4.1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磷及稀土矿开发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本学位授权点在湖北省以及周边省份,围绕磷矿资源开发利用、铁矿高效分选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学位点利用中国化工学会矿山专业委员会平台,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专业培训等活动;利用针对宜昌地区深部磷矿开采水患严重的问题,提出的“宜昌北部磷矿区深部开采地下水集中平硐排放方案”得到了宜昌市安监局的采纳;完成和参与湖北省安全标准化考评工作70余项,项目涉及矿山、冶金等工贸企业的安全标准化考评。
4.2服务文化与经济
张电吉教授针对兴发集团部分缓倾斜中厚磷矿体,地质构造复杂,储量大而矿石综合品位低的特点设计实施,对采矿工艺进行改进,建立一套机械化生产线与防治技术,关键技术先后在兴发集团多个矿区推广。该技术先后在宜昌昌达化工、大峪口磷化工、丁西磷矿、兴盛矿业等4家企业应用,合计合同经费98万元。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位授权点存在问题主要在于优质生源不足,学生专业匹配度不高。矿业工程一直都是冷门专业,生源主要靠调剂,学生因工作地点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一般,不太愿意报考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导致招收的很大部分学生本科专业为工程造价、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专业匹配度不高。近年来,学院专业学位型硕士人数比例大,学术型硕士人数比例小,学专比例倒挂,给学院的培养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秀生源,优化生源结构。
2.加强导师培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论文指导能力,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3.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全面推行预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在研三上学完成学位论文的初稿,研三下学期初组织校内专家预答辩。提高研究生毕业要求,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求发表不少于1篇核心期刊论文才能通过答辩资格审查。